舒筋健腰丸提醒:这些电视里天天在播的用药方式是错误的,别再照做啦!

     


           生活中,广告无处不在,有一些广告往往对我们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然而,如果你直接跟着电视广告学用药,很可能出现新的健康问题。

           因此,在医药广告铺天盖地的电视上,我们除了要学会鉴别被夸大功效的药品,还要抵抗被不正当用药方法的误导。下面这6类常见的用药广告,千万别跟着学哦。

    1663903377443.jpg


           广告里的6种用药错误
     

           1、眼药水滴在眼珠上
     

           各类眼药水广告中,明星常将眼药水滴在眼球黑色部分的中央。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,因为眼球的黑色区域是角膜,在这个部位滴眼药水后,不仅不能起到治疗效果,还会刺激角膜,出现不适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正确做法
     

           滴眼药水时,应先将头轻轻向后仰,一只手将下眼皮向下拉,另一只手拿眼药水,在悬于眼睛上方1~2厘米处滴入下眼皮和眼球之间的结膜囊内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滴完后应闭上眼睛,按压下眼角1~2分钟,以免药液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,再进入口腔,出现口苦,或引起其他全身症状。
     
     

           2、饭后吃一粒消食片

           健胃消食片等药物的广告,通常会宣称自己的成分安全、功效好,消化不好的人饭后就应该来一片,可以改善消化功能。很多人受广告影响,常常在饭后吃这类消食片,却不知已被广告误导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实际上,消食片中的山楂等成分呈酸性,如果消化不良等症状与胃溃疡有关,再吃消食片无疑相当于“雪上加霜”,可能会加重胃溃疡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因此,消食片实际上只能用于偶尔缓解饮食过多引起的消化不良、腹胀等,不建议常吃。如果出现长时间的消化不良,则可能是有消化系统疾病,应当尽快就医。
     
     

           3、嗓子一疼就吃咽炎药
     

           “早上刷牙干呕,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,这是慢性咽炎”,很多人看到类似的广告,就马上给自己诊断为慢性咽炎,并服用咽炎药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其实,刷牙干呕并不等同于慢性咽炎,如果同时还有咽痛、嗳气等症状,可能是胃食管反流,应该到消化科就诊。在确诊是慢性咽炎后,才能遵医嘱服用治疗咽炎的药物。
     
     

           4、喉咙一不舒服就吃润喉片
     

           润喉片的广告常常诱导大家喉咙一不舒服就含一片,因此很多人闲来无事就把润喉片当糖吃。而他们不知道的是,润喉片本身是一种药物,有一定的毒副作用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润喉片通常含有碘,长期使用会诱发口腔溃疡。大部分中药制的润喉片含有冰片,易造成孕妇流产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一般润喉片正确的服用方法是将药片放于舌根部,尽量贴近咽喉含服。含片不要咀嚼,也不要吞咽,含药片时应少说话。含完药片后在30分钟内,最好不要吃东西、饮水和漱口。
     
     

           5、一闹肚子就吃止泻药
     

           一些止泻药的广告中,告诉大家多种原因引起的腹泻,可用同一种止泻药,马上缓解症状,这当然也是错误的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首先,有些腹泻可能症状比较轻,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就能够缓解,并不需要额外用药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其次,即使症状比较严重需要用药,也要先判断腹泻的原因,再对症下药: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,可能需要用抗病毒药;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,则可能需要遵医嘱用抗生素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最后,止泻用药也不能只贪图快速。如果细菌性腹泻在发病初期立即吃止泻药,可能影响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,反而不利于身体的恢复。
     
     

           6大量补充钙和维生素
     

           补钙过量,反而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。对于儿童来说:0到6个月的婴儿每日需要钙摄入量需300-400毫克,1-4岁儿童每日需要600-800毫克,4-14岁每日800-1000毫克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维生素服用过量会变毒药,要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定制补充方案。如感冒病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;喜欢运动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。因此,维生素不能吃得过多,也不要空腹服用。
     
     

           温馨提醒
     

           通过电视广告等渠道,大家能够认识更多药物,但服药治病不是买菜做饭那么简单,用药不当直接影响你的健康,甚至关乎生命。
     

           因此,不要盲目相信电视和网络上的医药广告,应当对疾病和药物多一些了解再对症下药。如果不能确定,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。

    粤ICP备14063338号-1 (粤)非经营性2002-0359